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会到3D打印正在持续进步,而越来越多的大佬也开始要求企业内部培训,要增设“
3D打印”课程,招募中要吸纳3D打印相关人才,已经同笔者一样转变思路,我们共同坚信3D打印应用场景非常广泛,尤其对制造、建筑、医疗事业有着强烈的颠覆性,而一旦3D打印同大数据、云计算这些技术结合起来,就会变得无处不在,无所不能了。当然,普通人之所以觉得3D打印依旧十分遥远,主要是因为打印算法、打印材料以及最终成品的应用场景还比较少,但即便是这样,前沿的技术人员依旧没有放弃加速推进相关领域,甚至想到要去太空中完成试验。
3d打印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多,以至于天然被赋予“工业革命”的使命,比较初級的应用如模具制造、建筑打印等,而比较高端的则有生物打印、细胞粘合等,3D打印技术在生物领域的终极目标是精确地控制生物材料、生物因子,使其按照正常结构组合,产生活性,并且能与自然人体结构相结合,达到器官替代的目的。
3d打印,一种革命性的增材制造
现在,回想代工大王的言论,绝不是意气用事,而是充满着套路。地球人都知道,郭台铭靠模具起家,直到今日也只有富士康能在产能和精度方面满足iPhone外框的代工需求,他也因此攫取了大量的利润,但不巧的是,3D打印最先影响的领域估计就是模具行业,更有可能带来颠覆性影响,在这种背景下,郭总裁总要先占领些舆论高地。
传统的模具行业是一种“减材制造”,相信很多人都见过拆下来的iPhone外框,精密度之高,简直是个艺术品,这就要求代工商要配置超高精度的刀具、精密的成型研磨系统,部分尺寸甚至要到0.01mm级别,加之,iPhone整个外框都是其天线,任何的毛刺、螺丝孔尺寸差异都会引发信号间题,早年 iPhone4的死亡之握就是源于其不够精密的设计。这种状态下的“减材制造”是一件非常繁重的事儿,要想把一块方方正正的铁块“削减”成薄薄的铁片,需要经历成型、铆合、研磨、电镀等大量环节,全部流程下来,良品率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,但若是换种思路增材制造,预先设定好精密程式,3D打印的刷头不再需要同“精密刀具”一样克服巨大阻力,只需要按照程式在空气中累加材质,更不会有多余的毛刺,整个过程会变得非常简单,良品率也会更好。